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,6G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正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,它不仅代表着通信技术的又一次飞跃,更是开启未来智能社会大门的关键钥匙。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易芝玲女士深刻洞察到这一点,她强调,6G产业的发展绝非单一领域或企业的独角戏,而是需要跨越千行百业的广泛协同与共创。这一观点不仅是对当前技术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,更是对未来社会形态变革的前瞻性思考。
易芝玲指出,6G不仅仅是通信速度的提升,更是对连接能力、感知能力、计算能力乃至智能水平的全面升级。这意味着,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,从远程医疗到自动驾驶,各行各业都将因6G而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。但要实现这些愿景,单靠通信行业的力量远远不够,必须依托各行各业的智慧与需求,共同探索6G技术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。
她进一步阐述,6G的“空天地海一体化”网络架构,要求我们在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地面通信的优化,还要兼顾空中、水下乃至深空通信的挑战,这需要航空航天、海洋探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支持。同时,6G对低时延、高可靠性的追求,使得其在工业互联网、远程手术等高精度作业中大有可为,而这又离不开制造业、医疗行业的深度参与和定制化需求反馈。
易芝玲还提到,6G时代的来临,将极大促进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。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海量接入,数据安全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。这需要网络安全、密码学等领域的专家与通信工程师紧密合作,共同构建更加坚固的数据防护体系。此外,6G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,将为智能决策、预测分析提供强大支撑,教育、金融、零售等多个行业都将因此获得智能化升级的新动力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易芝玲呼吁,政府、企业、高校及研究机构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,形成跨领域的创新联合体。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、举办技术论坛、推动标准制定等方式,加速6G技术的研发进程,同时确保技术的实用性与经济性,为6G的商业化落地奠定坚实基础。她还特别强调,人才培养与跨学科交流是推动6G产业发展的关键。应鼓励多学科交叉教育,培养既懂通信技术又具备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,为6G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。
易芝玲还分享了中国移动研究院在推动6G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践。通过与国内外多家企业、研究机构的合作,中国移动研究院正积极探索6G在智慧城市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,旨在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,验证6G技术的可行性与商业价值,同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。
她指出,6G的成功部署离不开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享。鉴于通信技术的全球属性,易芝玲强调,国际间的标准制定、频谱协调、技术互操作性等工作至关重要。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6G标准化进程,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6G技术的全球统一标准,确保全球用户能够享受到无缝、高效、安全的6G服务。
易芝玲还提到,6G时代应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。6G网络的超高能效、低碳排放特性,为构建绿色低碳社会提供了可能。同时,6G技术应服务于社会的公平与包容,特别是在偏远地区、弱势群体中推广普及,缩小数字鸿沟,促进社会整体进步。
面对6G产业的广阔前景与复杂挑战,易芝玲最后总结道,这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伟大征程。只有当我们携手并进,将6G技术的潜力与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,才能真正开启一个万物智联、智能协同的新时代。这不仅是对6G产业发展的期许,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周跃,本文标题:《易芝玲:6G产业发展需跨界协同,千行百业共创未来新篇章》